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我們真的需要萊特希爾報告嗎? - 回應李家同教授『我們需要萊特希爾報告』

一向以關心社會著稱的李家同教授,在四月十五日於聯合報發表『我們需要萊特希爾報告』一文,主張『希望政府官員知道,很多紅極一時的研究是不該大量投資的,政府應該常常請一位有邏輯思考能力的學者對一些被大家捧上天的研究作一評估,萊特希爾報告精彩的地方是它完全根據普通常識,也許因為萊特希爾是數學家,他的論述完全合乎邏輯,無懈可擊。我們實在需要這種頭腦清晰的數學家,因為他可以替國家節省很多的經費和精力。』(摘錄自原文)

李家同:我們需要萊特希爾報告(點選後觀看原文)

鄙人不曉得李教授是否是像文中的萊特希爾教授一樣,是在閱讀過許多相關的資料之後,才做出這樣的結論。但扣掉文章中的範例,這個制度有三個地方,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目前國內除了工研所、經建會及國科會,職司訂定國家未來在技術開發、經濟投資及基礎研究的方針外,民間也有像群策會之類的智庫組織,每一個組織的成員都是產、官、學的專才,現在政府當務之急,應該是統合這些民間智庫的意見管道,成為施政方針的不涸之泉,而不是以疊床架屋的方式,在這些意見機構之上再加上一個『太上教授』,另一方面,這是否代表這些產、官、學專家合議所得的意見及心血結晶,均不及這個『太上教授』的一篇報告?

其次,依照李教授的意見,不啻是將全國產業的未來,託付在一名教授手中,如果這名教授的預測是『錯』的,那他的錯誤決策,對國內的產業會帶來多大的衝擊?對這個教授而言,只不過是發表了一篇論文,大不了揮揮衣袖,到別的大學當榮譽教授,有時候還可以在報上發表文章,繼續建議政府要做這個,做那個;但是託他的報告所賜,產業至少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復甦,或者更久。

當日本精工發明全世界第一支石英電子手表時,由瑞士各表廠代表組成的工會,曾經受命評估對瑞士製表業的衝擊,他們評估的結果是:和精密的瑞士傳統機械表相比,石英電子表只是廉價的時尚消費產物(就像李教授在文中所說的:只是某種被捧上天的新科技),根本無法競爭。

這份報告造成以後瑞士表的市場長期被廉價的日本電子表蠶食鯨吞,許多製作平價機械表的小規模表廠被迫停工,技師也隨之失業,瑞士表廠不得不組成聯盟,以瑞士的地理特色(例如以阿爾卑斯山的石頭製成的名石表),瑞士人的工匠精神(例如號稱世界最薄的妄想型金表),或是將歐洲人知名的設計因素加入石英電子表中(例如舉世知名的SWATCH),才讓瑞士表勉強重回平價手表的市場,與日本電子表一較高下。

最後,有能力為國家進行這種研究的學者,大部份都是學有專精的專才。就像俗話所說:『賣酒的人,不會說自己的酒是酸的。』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可能因為自己的研究背景及專長的影響,而容易使報告的內容傾向於自己的專長或認知。瑞典知名的地理學家及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西域探險的功業無人能出其右,但因為斯文.赫定曾經受業於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日後的探險事業也受到德國諸多協助,使得他在兩次大戰中的政治立場都傾向德國,被後世歷史學家視為其畢生功業的白璧微玷。

在委員會的制度下,因為意見經過大量不同背景及專長的學者討論而成,這種因素可以降到最低,得出盡量客觀公正的結果。但如果依照李教授的意見,只由一位學者進行研究評估,這位學者的評估報告,將無可避免地會滲入個人的研究專長或喜好,甚至更嚴重的,可能會讓某些不肖學者藉評估報告提拔門生故舊,造成另一種型式的『肉桶政治』

寫到這裡,不禁要問李教授:您這個想法的立論架構為何?

您是否有像您所推崇的萊特希爾教授一般,是在經過仔細研究才提出這個看法?

您是否有想過,這個看法可能是有問題的?

就像李教授在文末所說:『我國有時不僅會將某種新科技捧上天,更會忽然地對某種產業驚為天人。』或許這段話還可以加上一段,也做為拙文的結尾:

更重要的是,是否因為某個新想法是某人說的,我們就不加思索地照單全收?